“ 最近,一则消息引发了业内注意:一位做天然气生意的老板筹资5亿元在多城市布局,开启“共享花卉”模式。 ” 一石激起千层浪,这一概念的抛出引起部分业者关注甚至欢呼。 但《中国花卉报》记者却以为,关注可以理解,欢呼还为时尚早。如果这一项目成功复制共享单车曾经制造的“辉煌”,给业内企业带来阶段性的快感,也算令人欣慰。如果又是外来资金“入驻”行业试探一番、洗劫一番,那么对于刚刚回温的终端消费市场来说,伤害程度将难以估量。 根据报道,这家企业看到摩拜单车的成功案例后,把目光瞄向了“共享花卉”市场。同部分共享单车一样,用户注册后需缴纳199元押金,每个账号可订购3盆花,每盆月租金1元。放弃使用产品时,所交押金即时退还。项目负责人称未来会把共享花卉的模式推向全世界。 另外,项目的可行性是有数据为证的:该项目去年在成都试水,目前用户量达55万,月营业额达450万元左右。今年相继在更多城市试点,重庆市场不到一个月营业额已突破2500万元。 他们认为,花卉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,只要有住户就有市场。这些还不算什么,这家企业还排出了时间表:“未来12个月共享花卉将覆盖全国所有一线城市,18个月内覆盖二线城市。”在这些数据的支撑下,听起来不错的“生意经”、看起来信心满满的投资者,还真是不费吹灰之力就拿到了一个市场的“入场券”。 值得注意的是,在共享单车的风靡过程中,共享经济的大旗被扛起,于是乎各种“新奇”的共享项目策划书满天飞。共享单车流行的直接原因,是其扣紧了城市使用者的切实需求,况且共享单车发展如此之快、辐射如此之广,对自行车制造业影响极大,加剧了原有产品线的产能过剩,对其他类型单车的冲击完全可以用“致命打击”来形容。 在《中国花卉报》记者看来,当前,花卉行业刚刚经历低谷,在“爬坡期”找寻支撑点,一切能够刺激行业神经的新思路、新业态的引入均会受到欢迎,因此热点被广泛关注在情理之中。 但需要注意的是,如果共享花卉获得成功,激发更多终端消费者对花卉产品的兴趣,也算是给行业注入一股新的消费力量,值得期待。 如果只是昙花一现,花卉的共享也只是在“互联网+”的创业风暴中多了一个 “奇葩”的想法而已。况且,反观共享单车的流行,并没有给自行车产业带来多少利好,反而完全打乱了原有的格局,留下诸多后遗症。因此,业界大可不必过度兴奋,其对行业影响的正反面还要慎重评估。 《中国花卉报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有观点认为,把共享产品从室外搬到室内这一“创举”值得商榷,因为花卉通常是私人消费,一旦共享产品消失在公众视野,也就失去了共享的意义。再者,花卉属于鲜活消费品,租赁完成过程并不像单车那么简单,因此花卉最终能否实现“共享”有待观察。 由于该消息并未得到进一步核实,文中所公布的数据真伪一时也难以辨别,也可暂且把质疑搁置一边,大胆畅想这一项目的种种“利好”。 不妨试想一下:暂不考量生产端能否保质保量、源源不断向市场输送花卉产品。假如共享花卉真的成功落地,至少会有少部分规模型生产企业直接受益,大量生产订单会接踵而来。 当生产企业集中产能来满足共享花卉订单时,势必会影响其产品多元化的发展。一边是来自共享花卉的大订单,一边是既有市场无暇顾及,生产被大订单牵着走,原有业务必定受到挤压。一旦市场失灵、订单撕毁,企业原有生产格局遭到破坏,各种冲击也会接踵而至。 接着试想:即便共享花卉的运营者在前期通过“砸钱手法”捕获了部分市场,且引起持续青睐,但如果产品质量、物流运输、后期服务这些长期困扰行业的问题没有破解,当大量中低端共享花卉充斥市场,各种养护、损耗等问题扑面而来的时候,后果可想而知。 再试想:假设共享花卉像小黄车一样遍地生根,那对行业将具有极大推动作用,否则,将是对产业的摧残,是对公众消费市场的严重打击。这时候,供应商才会从大订单的喜悦中清醒过来,但对消费市场及参与者自身的伤害已难以弥补。 实际上,在这场“互联网+”的市场风暴中,花卉的“被+”让人颇感意外。 不管信心有多大、底气有多足,共享花卉如果做到了如上所说,那就是真正打通了花卉产品到终端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完成了行业努力多年而未完成的愿望,对行业的贡献可以说是“千秋功业”,否则将是对行业的摧残与伤害,甚至会重伤经历阵痛刚刚苏醒的花卉业。至于覆盖全国、走向世界,那就让我们在保持谨慎乐观的同时,拭目以待吧。
同城送花:
太原迎泽区送花 | 滨海送花 | 乌兰送花 | 昆明五华区送花 | 徐水送花 | 大兴安岭送花 | 沭阳送花 | 陇南送花 | 牡丹江西安区送花 | 枣强送花 |
|